免費電視時日無多 OTT是現在式
2023年4月5日

收費電視這回事,已經是過去式。免費電視,似乎也是時日無多。科技進步,消費者習慣改變,只有OTT業務才是現在式。OTT就是over-the-top,就是直接經互聯網傳送內容的媒體,OTT業務,有點像「進化版」的收費電視。特色是OTT可以向用戶收費,但卻可讓用戶隨時隨地,根據自己喜好選擇收看。

撰文:李聲揚

十幾二十年前,盜版猖獗,都說「港產片已死」,「香港樂壇已死」。台前幕後個個向北看,本土文青以不看港片,不聽廣東歌為榮,後生仔女在歌唱比賽唱的都是英文或國語歌。但近幾年,卻看到港產片「小陽春」,樂壇也見到些新氣象。

香港本土文化重生,背後原因複雜,部分和政治環境及身份認同有關,但近年港產片和流行曲的質素有所改善,也是事實。正所謂有競爭有進步,百花齊放,對消費者和業內人士來說,都是好事。

類似的情況,在電視行業也有出現。九十年代,亞視曾經挑戰無綫電視(TVB)的「慣性收視」,是為「第一次電視大戰」。但後來亞視不振,TVB沒有競爭,一台獨大,也就沒有進步。TVB變得不思進取,節目質素未能滿足近年大大改變的觀眾口味。2012年,王維基的「香港電視」(01137)開台不成,TVB也就樂得繼續食老本。

然後是本土思潮興起,不同的社會運動,再加上近年科技轉變,TVB「大台」的地位開始被動搖。Viu台開始冒起,TVB流失觀眾以及廣告收入,是為「第二次電視大戰」,TVB節節敗退,股價也拾級而下。

有趣的是,似乎「第三次電視大戰」已經在2023年開打。2023年第一季,發生了兩件大事,首先是2月中,有線電視(01097)提早交還牌照,變相結束收費電視業務。另一方面,3月頭TVB宣布和淘寶合作,進軍內地直播帶貨,股價(00511)一個星期升了幾倍,令市場嘩然。

到底香港的收費和免費電視,何去何從?直播帶貨是出路嗎?「第三次電視大戰」,各方又如何應戰?本文為讀者分析一下。

收費電視無得做

首先討論收費電視。簡單來說,就是「無得做」。筆者是長期有線電視客戶,由1993年開台,到現在還在付費,剛好30年,見證了公司的起落。

傳媒朋友常說,有線電視新聞口碑甚佳。不過,相當殘酷的現實是,口碑不等於收入。據聞有線新聞高層曾經誇口說「觀眾付幾百元月費就是為了看新聞」,這就恐怕有點是行家「自high」。有線新聞的質素似乎一直不錯,但現實是有線已經連續15年蝕錢,不停流失客戶。明顯地,客戶雖然對有線新聞稱許有加,但卻不太願意真金白銀支持。

有線電視的黃金年代,得益於直播足球賽事。觀眾付幾百元,主要為了看這些。但為何有線後來不再播放?也很簡單,因為足球賽事,特別是英格蘭超級聯賽,轉播費以幾何級數上升。有線即使投得轉播權,也難以「計掂數」,只有放棄。

另一方面,「收費電視」這門玩意,實在也已經過時。30年前有線開台,互聯網仍未普及,電視只得TVB和亞視,有線提供了更多選擇,中產觀眾甘心付費。但現在網上資訊爆炸,人人有手機,串流服務成熟。NetFlix一百幾十月費,電影和劇集多到你永世都看不完,而NetFlix只是眾多串流服務的其中一間。串流服務半夜可以看,在公司開會也可以偷看,去旅行可以看,甚至可以下載在飛機上看。幾百元的收費電視,還是定時坐在家中收看,當然難以匹敵。

即使是口碑更好,母公司財雄勢大的Now台,情況也不見得很好。Now台業務在香港電訊(06283)旗下,公司一向不公布Now台的盈利,只會公布EBITDA(「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)。有趣的是,近幾次業績,公司連Now台的EBITDA也不再公布。可以想像,Now台的盈利數字,不會太亮麗。最近公布的業務顯示,Now台收入按年只升2%,考慮到近年內容成本(包括體育賽事)急升,相信盈利情況並不太理想。
收費電視經營困難,乃屬全球現象,背後是因為消費者習慣改變,以及科技帶來的衝擊。筆者相信,此門生意勢將式微。

至於免費電視呢?情況好像比收費電視較好。有線結束收費電視業務,也是打算集中火力去做免費電視(還有OTT業務,下一節會探討)。

免費電視就是勝在「免費」,主要靠廣告收入。反正客戶不用付錢,若內容質素並非太差,客戶不會太抗拒收看。正如免費報章,總有大批讀者願意取閱。免費電視接觸的客戶,肯定較收費電視為多。

——節錄自4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